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管理问题 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点击数:294 | 发布时间:2025-08-05 | 来源:www.nbbdgs.com

    中图分类号: F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42

    国内的《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做了明确的规定,即限制农村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耕地予以特殊的保护。然而,近年来,国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很多流入城市或城镇,致使耕地被荒废,变为建设用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亟需新的政策规范合理调整目前的农村土地管理规范,从而使农村耕地得到有效的保护。

    1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1违法用地现象紧急

    这个问题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进步,征用很多的农村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用来进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于是农村的耕地面积锐减,对农村土地管理的进步形成巨大的威胁;二是农村村民宅基违法的现象经常见到,有些村民以不法方法获得了宅基地,私自占有或出售给别人,或者擅自变更宅基地有哪些用途,越面积占用土地[1]。这类问题均制约了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拓展,亟需得到解决。

    1.2缺少节省用地意识

    近年来,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也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也在渐渐加深并时有激化。其中是什么原因就是非农建设占用了很多的耕地,而这类耕地在占用之后没办法恢复,也没办法通过开荒的方法来弥补。同时,在房产开发、城区改造等工程中,不少耕地被占用,而为了补充这部分的耕地,部分区域就借助占补平衡来加大对农村土地的管理。然而,新补充的耕地水平较低,可能致使农商品减产,农民减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除此之外,在城镇化进步过程中,不少原本被规划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最后被闲置,致使土地资源浪费。

    1.3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规范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下,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甚至出现债务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就私自改变土地承包合同,或者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的方法,最后损害了农民自己的合法权益[2]。

    2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剖析

    2.1严格实行宅基地的审批程序

    农民在获得宅基地之前应先申请,再举行村民会议,只有经过2/3以上的与会成员的赞同之后才能批准,批准之后再将结果张榜公布。宅基地的审察申报工作应由乡镇国土资源部负责,审察通过之后交由县国土资源局进行统一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做登记,确认归属权后再给村民颁发证书。在审察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部应确认申请人现有多少宅基地,假如有一处以上的宅基地,则应由村委会或村民组收回多出的宅基地,并另行安排处置。对新建的房子,应确保审批结果公开、审察到场、竣工验收到场,群众监督[3]。

    2.2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营运管理规范

    现阶段,不少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规范缺少知道,对自己的权利及义务不了解,因此也不可以正确履行义务与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此,农村基层干部应正确应付,通过加大政策及法律宣传的方法来加深农民对土地管理法的认识。同时,农村基层干部也应好好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贯彻落实有关的政策及法规,达成依法行政。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干部也应知法守法,不能干涉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不能侵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的自主决定权。同时农民均有决定土地流转期限、流转方法的权力,假如遇见征用土地等状况,则应双方进行讨论协商,决定补偿款项及补偿标准,不能违反合同规定。总而言之,农村土地的管理与经营应依据自愿、依法、有偿原则进行[4]。

    2.3协调耕地与经济的进步

    国家对农村经济的进步高度看重,但在进步经济的同时也应看重农村土地的可持续性。目前,国内农村耕地被占用、土地被浪费的状况很紧急,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经济的进步。这样来看,以可持续进步理念管理农村土地,特别是农村耕地,具备要紧意义。在征地过程中,征用方应严格根据标准操作并给予农民补偿,同时,还应落实先安置后拆迁的规定,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切身权益得到保护。在借助土地进行城镇建设时,则应遵循集约高效的原则,开源节流,将闲置的土地盘活,从而提升土地的借助率,杜绝土地浪费现象。除此之外,被征地的农民也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尽可能使优质耕地作为耕地用,而不是将它荒废或用作他途,通过这种方法来唤起农村经济的活力,保证民生。

    3结语

    农村土地管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工作的好坏不只关系到农村经济的进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分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的科学管理,踏踏实实做实事,解决如今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从而使农村土地物得到适当的应用,为农村经济的进步提供帮助。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