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聚焦浙江某一职业中学的三位教师的招生历程及他们在招生中感觉到的真实感受,从职校教师承受的招生重压中反映了目前职校招生的真实环境,期望由此给广大职教工作者带来新的考虑。
中等职教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降低的趋势,其中最紧急的一年比上一年降低60多万人。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中职招生工作困难程度逐年加强,加之中专、技校等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从2002年开始,全国职校招生出现了回暖,特别是浙江的职校招生数比上一年增加了3.8万人,增幅达21%,居全国之首。职校招生的可喜变化,是不是说明职校招生在经过几年的低谷之后终于峰回路转,走出了困境?影响和制约职校进步的最重要问题——招生是不是已得到知道决?为此,我决定运用个案研究的办法,对浙江某职校(Z中学)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期望通过聚焦他们的招生历程,感受他们的招生体验,再现目前职校招生的真实环境。
Z校是一所坐落于浙江中部区域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近两年,该校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投资数千万扩建校区,大力改造办学环境,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是一个集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两种模式于一体的大型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数目逐年增多,正处于办学上升时期。2003年计划招生总数1500人,为了完成计划招生人数,学校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并拟定了招生政策,将招生指标下达给每一位教师。招生,已成为该校所有教师的必学课。
我所选取的访谈对象:王老师,男,招生小组组长;朱老师,男,招生小组组长;贾老师,女,招生办成员。他们是Z校招生工作完成得较好的老师,他们的生源主要来自外部区域,当地的招生指标都没有完成。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把学校的招生工作看作关系学校存亡和进步的根本,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所以全力而为。他们在招生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正是目前招生环境的缩影,值得关注,发人深思。
艰辛——一年更比一年多
我所访谈的三位教师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招生真是一年比一年难了”。尽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数十年办学习历史的老牌公立学校,并且有较优越的办学条件和地点,但三位教师都真切地领会到了招生的艰难。尤其是在当地区招生的困难程度,更是超乎他们的想像。下面是几位老师在招生中遭遇见的情形。
朱老师:职高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很多学生和父母宁愿花几万块钱去读普通高中,也不想读职高。很多父母觉得读职校非常差,非常丢脸,有的学生虽成绩非常差也还是喜欢读普通高中。有个女同学已在大家的工作下,交了钱决定读职高了,没想到第二天同学聚在一块,都说她“你成绩又不差,如何会去读职高呢?”她心里非常不开心,爸爸妈妈听了也为孩子的前途感到担忧了。
贾老师:大家到初中去招生,学生看见大家就像避瘟神一样,他们仿佛和大家说话都低了几个等级似的,大家学校在那边的印象不是普通的差,而是非常差非常差……。有的时候真的想都想不到,开始我以为一个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应该是讲得响的,没想到他们会有如此的认识。
贾老师:那些天感觉真的可怕,刚开始的印象真是大差了。当地教育局有规定,只有当地三所学校可以进来宣传,其他学校都不能进来。大家请班主任吃饭,但请他们的人实在太多,竟把大家给忘了。当时只拿到一个名单,连家庭地址也不给,大家只好通过去年在读的几个当地学生,还有大家组的一位老师的关系,找到初中三年级班里几位学生,让他们写了一些地址,大家就到这类人家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刚开始都不来,等分数出来后大家立刻又去,让他们叫父母到大家学校去看看,父母没来,第二天晚上,大家又到这几户人家做工作,直到第三个晚上,有点让大家说动心了,有三个父母过来看了学校,最后都报了名。大家招来的7个学生都是如此一趟一趟地跑,做好几回工作才招来的。
职业学校招生难就难在声誉太差,而声誉差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各职校自己缘由一同用途的结果。第一,“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古时候的传统观念一直觉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生产技艺被依赖剥削别人劳动生活的贵族阶级视为“奇技淫巧”而不屑。到了现代,教育在社会中起的是“筛选器”有哪些用途,不一样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以后处于不一样的社会阶层。尽管初、中等专业技术工人是任何社会生产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一个科层制的社会里,因为他们的劳动性质、收入水平与职业声望低下,致使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的职业学校的地位也势必低下,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表现为“重学历、轻技术”。因此,招生教师在招生中领会到职业学校明显遭到父母和学生的轻视和不屑。
第二,职校自己是什么原因也在不断加剧这一问题的紧急性。
朱老师:我在当地招生遇见的最大障碍就是角逐学校之间说反话,传流言,说Z校管理如何如何差,就要被卖掉了,办不下去了,什么话都有。由于农村学校要和城里学校角逐的惟一方法就是不正当角逐,地理优势大家好一些,他无法只有把你贬掉。
贾老师:如在L镇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是:一中出状元,Z中出流氓。如此的话流传只由于那一带是S中的招生权势范围,所以那边的学生到大家学校来就读的极少极少,那边的招生工作就特别难做。
因为职业学校数目多,各校招生规模又不断加强,加之普通高中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近几年已出现计划招生数多于毕业生数的状况。为了增加本校的招生数目,各职校不断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然而却在宣传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正轨,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其他职校,致使很多虚假的话在社会上流转,无形中导致职校的整体声誉下滑。三位老师就感到在各种各样的流言下,身心俱疲,深受其害。一方面,职校间的反宣传在损害各自的声誉;其次,职校不断减少生源需要,彻底舍弃分数线,对学生来者不拒,导致的结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飞速降低,管理困难程度加强,一些极差生进入社会后成为职校的反面教程,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
沉重——不能不承载之重
职校教师承受的招生重压愈加大,已成为教学以外最主要的重压源。
“有源则兴,无源则衰”,生源数目已成为职校办学成绩的要紧标志。Z校的招生规模每年上一个台阶,计划招生数从2000年的1000人增加到2003年的1500人,分配给教师的招生指标也愈加多,奖惩手段愈加严格,招生完成状况已成为考核教师工作能力、营业额的要紧指标。招生完成不了,教学再好也要扣奖金,先进也免谈。然而,目前的招生又这样艰难,职校间的角逐这样残酷,职校教师已不能不通过“走村”的方法招生,也就是到每一个毕业生家挨家挨户做工作。招生录取公告书满天飞的招生方法在这里已经过时了,根本行不通了,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自毁声誉,因此“走村”这种劳心劳力的方法已在近两年无声无息地时尚开来,这对于淡泊于社会交往的很多教师而言,实在是勉为其难。
贾老师:大家到学生家,父母大多还客气,但有些父母态度不太好,仿佛要躲避你,大家到他家去,他就躲到外面去聊天。大家要么拉住家别的人讲,要么跟着他,他到哪儿,大家就跟到哪儿,真的是和要饭的人一样,也和做保险的人差不多,做保险的跑到我家来,我不想买的时候,非常反感,他还拉住我说个不停。我目前感觉自己就和他们一样。
王老师:招生那几天,重压真的非常大非常大,跑了那样多地方,学生家一户户地跑,要么被其他学校招走了,要么得不到明确回话,天天饭都吃不下,晚上觉也睡不着。心情也非常差,体力上的付出还是次要的,重点是心累。一直到学生落实下来将来才能松一口气。
朱老师:我在当地跑了四个村,四五十户人家,那段时间星期6、星期天还有晚上都下去“走村”,片区的任务还是没完成。中考后就回老家去招,白天跑学校,晚上就到附近的村里去找学生和父母面议,为了招生我摩托车起码开掉一千多公里。
为了增加学生数目,学校需要教师在完本钱片区的任务外,需要到外县市去探寻生源。很多教师不能不托熟人、找关系,想尽所有方法到外地招生。这不只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也加重了经济负担,由于在学生没落实以前或者劳而无获,所有些成本都得自己承担。更要紧的是他们需要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下去招生,只能借助休息日或调课等办法出去。职校教师就是在这重重重压下,凭借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忍辱负重,不辞辛劳地做着招生工作。
无奈——变相角逐结恶果
面对严峻的招生环境,面对“蛋糕”的日渐缩小,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为了争夺生源,给初中老师吃回扣已成为职校招生必要的方法。而职校的回扣数额就成为调动初中老师招生积极性的要紧原因。Z校今年因为在搞基建,也出于自信,一厢情愿地觉得作为该市顶级的职业学校,当地招生问题不会太大,给初中的回扣定得极少,是各职校最低的。然而教师招生遇见的实质状况却是:
王老师:哪儿给的钱多,初中三年级班主任就帮哪儿讲话。有一个班主任一听大家学校的返回费这么少,就明确表态你们学校我没法帮忙。他一方面威胁学生假如敢报大家学校就不让其参加中考,不发毕业证书,其次一趟趟跑到学生家做思想工作,说大家学校如何如何差,必须要学生到S中去读。
贾老师:不少父母对每个职校的状况根本不知道,有时候还是相信初中三年级班主任。一次有几个学生已到大家学校来看过,非常认可,我中午过去收钱的时候,父母已把钱交给班主任去读S中了。我问他你不是非常认可吗?如何这么快就变了?父母说班主任电话打来让去S中读,他们就把钱交掉了。所以说,班主任一句话,大家的工作全部白做了。
其实一些初中三年级班主任对职校并不知道,也根本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喜好,推荐学校好坏的规范,就是看给不给回扣,回扣给得多还是少,更有甚者为了赚取回扣做出有辱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职校面对恶劣的角逐环境,总是只有加强回扣数目,以期初中教师为自己说话。Z中想走出回扣怪圈,以我们的形象取胜,本意是对的,然而在实质中却是增加了教师招生的困难程度,降低了招生数目,2003年大部分教师都未能完本钱地招生指标,新生入学人数不到1400人,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欣慰——劳有所获
令三位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在当地的招生进行得又苦又累,成效也不理想,但在外地的招生却完成得十分顺利,招生数远远超出招生需要,从而弥补了片区招生不足的缺憾,而且也都没遭冷遇、受闲气。他们在外地招生的感受与在当地的感受完全不同。
朱老师:在外地说大家学校差的还没,重点是时间问题。目前招生的人不少,我下去的两个学校就有几十个学校摆开招生阵,那几天我真是分身乏术,忙得不能了。那几天收浪费时间间你不去收,过一天就让人家抢走了。
朱老师:到外地招生,第一步就是要走得进,进来将来就要在中考试前发宣传资料,让学生了解有这么一个学校,非常重要的是班里有一个铁了心来读的,他给你宣传,一哄就有一大群。
贾老师:到外地招生非常累,路又远,每一个地方又得跑好几趟才落实得下来,那些日子每天坐车,天气又热,休息也不好。重点是成效很好,有收成,我感觉自己运势还好。
王老师:招生难易与当地的经济进步非常有关系。如Y市是五金之乡,那样机械专业在那里就非常不错招生,S市经济发达,工作容易安排,在那里也好招。相对而言,大家这儿经济落后一些,学生工作安置不理想,招生就较难。
贾老师和王老师主如果通过某位要来念书的学生父母的介绍,在这位父母的牵头下,将亲戚朋友邻居的孩子介绍过来,成效很好。招生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就在这失落、收成中起起落落,让人回味,更让人思索。
深思——管理是招生之源
当Z校把生源作为决定学校存活、进步规模、办学效益等的校心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却过于重视数目的扩张而忽视了水平管理。朱老师在招生的艰难和劳累中已深深地领会到了管理的价值。
朱老师:引起招生难的根本缘由,我觉得是管理问题,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管理。下去宣传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管理怎么样,是如何管的。学生在学校念书,不会出事、不会打架、不会跑出去交坏朋友,人安全非常重要。职校的管理应该讲到目前为止还没跟上,目前把招生变成第一要点,管理成第二要点了。其实招生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不好,招生就不好,管理得好,招生也容易。我感觉管理应该搞点特点,像S中的管理就比较厉害,他们抓了学生的礼貌行为,你念书读不起没关系,要你讲礼貌。学校里有学生站岗,看到人就鞠躬问好,你有事给你带路。这么一点就不能了,父母都非常认可。“我的孩子我管不牢,你帮我管起来,变得这么有礼貌啦”。大家学校也应该搞点特点,让学生学点什么东西,并且要让父母感觉到我的孩子在你的学校的确学到东西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管理是任何学校得以存活和进步的基础,但朱老师所认识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把学生管好、不出事、保证安全、迎合父母等最肤浅的管理层面上,至于更深层次的管理他觉得那是校长应去考虑、去探究的问题。
内涵水平问题已成为现在中等职教滑坡,制约其可持续进步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到的是中等职教招生难,深层意义上是因为中等职教在数目扩张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规格水平、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开发、专业设置等全方位的学校水平管理。普通高中在扩招,民办学校在创建,职校自己规模在扩大,而学生总数却在萎缩,在愈加激烈的角逐中,职校要立足,要做大做强,重点已绝不是抓好招生这一表面功夫这么简单,非常重要的是修炼好内功,尽快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定地位、以水平求突破、以效益促进步”的良性进步的道路。
[1]裴朝阳.中等职教的归宿:从数目扩张到内涵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1,.
[2]朱孝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的非理性现象剖析[J].职教平台,2002,.
[3]唐海晶.关于改变职业教育“招生难”情况的对策性考虑[J].教育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