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经营与新农村建设

点击数:863 | 发布时间:2025-08-05 | 来源:www.xwios.com

    摘 要:借助对广西贵港农村的实地调查资料,研究专业合作经营能否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专业合作经营能促进农村生产进步、改变农民生活、培育新型农民、孕育民主管理,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紧渠道。
    关键字:专业合作经营;新农村建设;有效渠道
    专业合作经营是指相同种类农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相同种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借助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联合起来拓展生产经营互助和民主管理的过程。截至2010年9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3万家,入社农户2 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1]。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要紧组织形式。有学者觉得,加大农民自己的组织建设[2],探索农村社会化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3],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紧渠道。专业合作经营在那几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呢?本研究试图使用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535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来回答这一问题。具体的数据采集过程在笔者的另一篇论文中已有介绍[4],在此不赘述。
    1、专业合作经营促进农村生产进步
    “生产进步”是新农村建设的要紧内容和最重要任务,也是达成新农村建设其他目的的物质基础。作为新型的农村生产经营形式,专业合作经营在那几个方面促进了农村生产进步呢?有研究者觉得,有效的专业合作经营可以减少买卖本钱、达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点合理流动、推广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综合效益[5],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角逐的能力[6],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市场谈判地位[7]。本研究的调查也发现,专业合作经营在一定量上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侧重“单干”的弱点,适应市场经济的规模化、合作化的需要,促进农村生产进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规范有效的专业合作经营特别这样。
    第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施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用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的体力强度,提升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调查发现,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拥有率明显高于一般农户,专业合作经营中各类农用机械的应用率也明显高于一般农业生产。其中农机类、种养类、农商品加工类等三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
    农机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最高。农机类专业合作社主如果农业生产大户牵头,借助农机部门的农机补贴扶持政策,联合周围相同种类生产的农户渐渐进步起来的。其主要合作内容是各类农用机械的购买、用和出租。耕田机、抽水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中耕培土机、装载机、开沟机、平地机是贵港农机类专业合作社常有些机械。这类机械合适南方农业生产的特征和需要,还通过农机出租和跨地区作业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种养类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和用比较一流的生产设施,渐渐用现代农业机械代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改造传统的生产步骤与工艺,提升生产的集约性和商品水平。而运转最好的种养类专业合作社大都拥有农商品深加工的机器设施及有关配套设施,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第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不同就是产业化程度不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在专业合作经营过程中得到逐步提高。如表1所示,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平均耕种的土地面积为19.904亩,未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平均耕种的土地面积为7.074亩,两类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比后者平均多12.830亩。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的商品产品化比率为0.542,未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的商品产品化比率为0.334,前者比后者高0.208,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二者差异显著。农户的生产规模扩大,商品的产品化比率提升,直接反映出专业合作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渐渐向产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化生产进步。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营运管理的现代化、销售的跨地区化,也在专业合作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平南县大玉余甘果专业合作社以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组织本村及周围农户种植余甘果4 000多亩,余甘果种植、系列商品深加工带动了3 700多农户走上了专业化农业产业的道路,商品在国内市场具备好声誉,甚至远销韩国和东南亚。平南县佛子岭新森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服务、统一销售”,2009年该专业合作社经营销售产值达866万元,纯收益75.5万元。覃塘区龙岭莲藕专业合作社、覃塘区可龙茶叶专业合作社、桂平市金田淮山专业合作社,使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达成了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合作经营管理模式,与广西区内外客商打造合作关系,有效地延伸农商品产业价值链,提升农商品的技术附加值,增强生产的市场品质。
    第三是增强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要紧技术方法。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需要。调查发现,政府及其涉农职能部门、各类专业合作社都非常关注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市场供应求购信息,以会议、公告、传单、互联网等形式向农户传达信息,并借助各种展销会、展会与商业网站等信息平台向外面发布商品信息,积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涉农职能部门通过个案辅导、集领会议与培训等形式,面对面地向专业合作社社员传播技术信息,或者借助远程教育平台进行更宽泛的信息传播。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市场观念、信息意识也比普通农户更积极,其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也更科学。他们能积极的寻求与自己生产经营有关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并且愈加多的社员学会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和获得信息的方法。
    2、专业合作经营改变农民生活
    专业合作经营具备明显的促农增收功能。贵港的专业合作经营经过近三年的进步,其经济效益已显现出来。如表2所示,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毛收入是16 683.230元,未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同期的平均毛收入是12 085.112元,前者比后者平均多4 598.118元,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农户的经济收入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在另一项研究中借助同一个调查数据专门讨论过专业合作经营的促农增收功能,答案也是一定的[4]。经济收入的增加是农民生活得以改变的基本保证和物质条件。经济收入的高低不只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对经济收入总体偏低的农村家庭特别这样。 专业合作经营的促农增收功能不只直接表现为专业合作社社员的经济收入增加,还间接地体现为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普通农户致富。运作规范、经营情况好的专业合作社具备较强的示范性,表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受益农户不仅仅是专业合作社社员,还包含相当多的非社员。截止2010年上半年,贵港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9个,各类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 400多户,辐射范围更是达到45 600多户。不少没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户也被引导进入专业合作产业链条,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贵港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总共带动4 723个农户进步养殖业,产值超越8 500万元,户均收入2万多元。桂平市金田丽泉黄沙鳖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551人,带动全市10 140个农户养殖黄沙鳖,户均年收入达6.19万元。
    参加专业合作经营也能明显提升农民的生活认可度。生活认可度是个生活活的综合认知和评价。作为一个认知原因,它常被看成是主观幸福感的重点指标,是衡量某一社会大家生活水平的要紧参数。如表2所示,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民在生活认可度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33.056,未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民的相应平均得分为30.909,前者比后者平均高出2.147,而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或者说,参加专业合作经营可以明显提升农民的生活认可度。
    可见,是不是参加专业合作经营是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认可度的要紧变量,参加专业合作经营既能明显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又能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生活认可度。经济收入的增加是生活认可度提升的基础,而生活认可度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户拓展更有效的生产经营,二者相互促进,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3、专业合作经营培育新型农民
    贵港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人数达360余人,举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革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职员达187人。
    2010年以来仅平南县就拓展了1 800多期种养技术培训机构,共有11万人次参加培训。各涉农职能部门的技术职员还免费对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进行全程式技术跟踪指导。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农业技术超市,随时对农户提供问讯咨询服务。涉农职能部门的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了社员们的生产技术水平,改变了社员们的经营技能,改造了社员们的市场观念和管理理念,提高了社员们的政策与法制意识。
    专业合作经营可以训练农民的合作能力。因为缺少社会分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法妨碍相互交往,致使相互隔离,因而传统农民缺少合作能力 [8]。在国内,伴随国家政权力量渐渐从农村抽离与革命动、市场经济对农村传统组织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农民的“善分不善合”也符合大多数农村的实质[9]。而飞速进步的专业合作经营为训练、培育农民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登记、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合作成员资格的认定、合作章程与议事规则的拟定、成员权利与义务的约定;组织构造与职员配置、经营与财务管理、信息获得与风险评估、技术技能培训与收益分配等过程,都可能使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民获得各类新常识,积累各种新经验,习得联合行动的能力。农民在专业合作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参与技术性、商业性、会计、财务和安全等活动,知道、认可集体的愿景与目的,参与管理和协商,进行人际交流与自我表达,评估集体与自我检讨。这种活动和这种行为,有别于习惯于自给自足生产方法的农民的已有常识经验库存,可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冲击,滋生联合行动的能力。并且,伴随时间的延伸和合作经营实践的渐渐丰富,农民的这种新常识、新经验和新能力应该会在新陈代谢中渐渐巩固,形成联合行动的行为模式。
    事实上,上述推论在调查数据中得到了验证。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历程,对于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培育合作精神与能力确实具备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依据调查所在地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质状况,编制量表来测量农民的合作能力。量表包含“认可与荣誉”、“管理与协商”、“表达与交流”、“深思与评价”四个维度,囊括十五个合作细项、二十一个问卷题目。统计结果见表3。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民的合作能力量表得分为86.450,未参加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民的合作能力量表得分为82.294,前者比后者平均得分高4.156,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具备明显的差异。或者说,参加专业合作经营是训练、培养农民合作能力的一种要紧的实践历程。

    专业合作经营还能促进农村经能人的成长。伴随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产经营,农村的经济能人日渐降低,远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专业合作经营却为经济能人在农村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使经济能人在农村也可以像在城市一样有所作为。政府各涉农部门积极借助各种途径进步、培育已有些或潜在的经济能人参与到专业合作经营中来。这类人主要有:没加入专业合作经营的农村经济能人;大学生村官;想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想到农村创业的城镇职工;想到农村发挥余热的城镇离退休职员。这类人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
    专业合作经营不只能为农村吸引、留住经济能人,还能帮助经济能人进一步成长。市场化、产业化的专业合作经营对农民提出了更现代的心智素质需要。现实状况下,专业合作经营的成立和进步,基本上不能离开经济能人的带头、组织和推进。经济能人在组织专业合作经营的过程中,其市场观念、风险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独立性、经营理念、管理常识、生产技能、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等方面会得到应有些训练。这既有益于增强专业合作经营的吸引力,又有益于改变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存量不足的困境。

    4、专业合作经营孕育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专业合作经营的本质特点,是专业合作社进步的规范保障和凝聚力所在。合作社的成员资格认定、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构造、议事与决策程序、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涉及社员切身利益的大事,都需要由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民主决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可以强加干涉。在本社成员大会上,社员享有对有关决议事情做出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权利,实行“一人一票”规范,并且对社员怎么样行使我们的决策权,怎么样充分有效地保障社员决策权的推行,做出了具体规定。专业合作社除去同意全体成员、监事会或实行监事的监督外,也同意政府部门关于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监督,以预防专业合作社被个其他人操纵和借助,保证其规范健康运行。 调查研究发现,贵港部分专业合作社在民主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获得了社员的认同。如表4所示,89.6%的社员觉得合作社负责人的推选过程公正;89.0%社员觉得合作社的负责人值得信任;82.3%的社员觉得合作社的财务能做到公开透明;82.2%社员觉得在合作社要紧的事情能做到集体协商;78.7%的社员觉得所属合作社做事有计划性,76.2%社员觉得规章规范实行得力。合作社负责人的产生程序得到高度认同,且具备非常高的信赖度,只有不到2.0%的社员表示不满。在财务管理、议事决策、计划、规则实行等要紧事情也得到绝大部分社员的认同,只有不到7.0%的社员觉得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够。专业合作社社员对专业合作经营的运行与管理的好认可度,说明民主管理在专业合作经营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与贯彻。
    民主管理不只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得到较好的实践,还在专业合作社与村支两委的互动与渗透中扩大其影响力。在贵港,由村支两委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是专业合作社的要紧种类之一,在不是村支两委牵头的专业合作社中,村干部也总是是这类专业合作社的要紧成员。专业合作经营过程中的民主管理实践直接影响到村支两委的管理民主化。桂平市金龙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使用“一个村委+一个党委支部+一个合作社”的“三个一”模式,种养经营多样化,通过资金、土地、劳力入股分红的方法,带动本村及周围800多农户进步农业生产。与普通的专业合作社相比,该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规范愈加完善,机制愈加健全,领导愈加有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得以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领导力也得以提高。
    贵港组织部门还在积极寻求在专业合作社打造党支部的有效渠道。党支部引导、保障、协调、服务于专业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核心用途,推进专业合作经营有序、有效进步。六乌山年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该合作社以年桔为主打商品,进步立体农业,主张生态品牌,合作社社员2010年人均收入达4.3万元。党支部形成了领导力,在群众中也获得了影响力。这种“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进专业合作经营的健康进步,开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空间,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合作社》杂志社.难忘“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2).
    [2] 潘迎春.试析国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以政策工具选择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9(6).
    [3] 严小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步进程和历史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4] 钟瑞添,肖富群.专业合作经营与农民增收――基于广西贵港46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 赵鑫,李龙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用剖析[J].求是学刊,2010(5).
    [6] 唐兴霖,刘杰.进步和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J].学术研究,2007.
    [7] 江时强,张秀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思路: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贺雪峰.市场经济下农民合作能力的探讨[J].探索与争鸣,2004(9).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