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24-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一定,对自己文化进步进程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文化的兴盛兴盛,就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重点,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成,也是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1、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要紧意义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学课,也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途径和主阵地。因此,依托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备要紧意义。
(1)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具体手段。大学生是祖国的将来、民族的期望,大学生文化自信情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达成。大学阶段是生活的要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生活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充分借助高校思政课的平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对大学生“引导和栽培”的具体践行。
(2)高校思政课的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高校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向大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主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要紧渠道。高校思政课要用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心、报国行融入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储备将关乎将来的生活选择、生活道路和生活意义。大学生知道中华文化,打造文化自信,是个人提高内涵、成长成才的势必需要。文化内涵会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源源持续的精神力量,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得失观,以昂扬乐观的心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践中。
2、新年代及其对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功能的挑战
新世纪以来,大家生活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新的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办法和方法为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1)新的教师结构的挑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重点。新年代,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教师也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他们生活在中西方多元文化影响中,学习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背景下,部分年轻人教师缺少政治信仰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真信与真教”,不可以客观正确地剖析中国国情,部分教师这种“不真信”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形成,并为学生文化自信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2)新的教学对象的挑战。新年代,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红利中的新一代零零后已步入校园,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过程多数遭到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特点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不少学生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可不够,致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认知不足、中国革命文化遗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不深、中国出色传统文化淡化等现象;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可,不善甄别,全盘接纳致使信仰缺失、崇洋媚外等现象。同时,部分机构、学校对思政课的看重仅仅挂在嘴上并未落实实践,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看重程度不够,这又加强了以思政课为平台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难程度。
(3)新的教学办法和教学内容的挑战。新年代,互联网、电脑、手机已然普及并成为要紧教学媒介,思政课的教学办法与内容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教学办法上,微课堂、翻转课堂、慕课、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渐渐取代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渐渐取代传统以黑板和粉笔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除去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结合新年代的国情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讲好“四个自信”和“中国梦”等最新思想。这类变化对思政课中的教学主体与客体都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为新年代拓展思政课与提升其教学实效性增加困难程度。
3、新年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年代为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提出的挑战,大家需要从提升教育主体素质、加大教学过程改革等方面保障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将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革新性进步。
(1)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高校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平台,高校要通过提升福利待遇、提供学习机会等方法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使思政课教师打造起职业使命感、自豪感。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大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质,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维持家国情怀,在大是大非面前维持政治清醒,严于律己,健全人格魔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打造起高度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2)丰富教学内容。新年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包括日新月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讲好以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等为精髓的中华出色传统文化,讲好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3)革新教学办法与方法。伴随无线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功能愈加多样,各种学习App层出不穷,使新年代思政课拓展方法日益多元化,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在向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除去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手机手机端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与讨论,也可以通过慕课、视频开放课程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灌输和常识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剖析、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帮助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构建文化自信。
(4)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要紧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看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新年代思政课中培育文化自信的要紧途径。在课堂内可以通过唱红歌、常识竞赛、辩论等方法,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参观调查文化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或观赏文静演出等方法打造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思政课堂模式。